站内搜索:
   
  中文文献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成因及其影响
2008年11月10日 00:00  点击:[]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政府的许多救援措施并没能遏制危机的蔓延,从而逐渐转变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并且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出现增长放缓的局面。一、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形成从2007年开始在美国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是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一系列带有严重危机色彩的事件。该危机通过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将风险不断扩散,并进而蔓延到全球整个金融体系,最终酿成金融危机。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条件高低划分为三个层次:优惠级抵押贷款、中间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由于这些借款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但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 ,并要求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由于次级抵押贷款人的信用状况比较差,很容易发生违约现象。在信贷环境宽松或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即使由于贷款人违约无法收回贷款,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出售抵押的房产收回贷款并获得收益。但是,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出售抵押的房产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即使出售价格下跌的抵押房产也难以收回全部贷款。当较大规模地集中发生这类事件时,次贷危机就会发生。二、危机的成因综合此次危机情况,可以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美国货币政策由松到紧的转变。2001年,伴随着美国国内股票市场狂跌、大批网络公司纷纷倒闭和"9.11"恐怖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滑坡。美国政府为扭转经济的不景气,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周期。从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联储先后13次降低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从6%降到1%,成为46年中的最低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使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人们的购房热情不断提高。而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降低贷款信用门槛,住房贷款首付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历史上标准的20%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导致连续多年的房贷市场繁荣。然而,从2004年6月起,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开始了一个连续17次的加息周期。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从2003年6月的1%提高到5.25%。连续升息的过程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成为次贷危机的一根导火线。第二,对美国经济形势的乐观评价,刺激了次贷市场的扩张。随着美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大量的贷款抵押公司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住房消费水平的增加上,房产市场产生了大量蕴涵着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这些"创新"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和灵活的还款额度,刺激了美国住房拥有率的提高。从1991年至2004年,美国住房拥有率从63.9%上升至69.2%。次级抵押贷款中存在的巨大风险,被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所掩盖。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全球范围内利率下降、美元贬值、资产价格上升等因素,也使得次贷产品在投资回报方面有了更高的增长空间,吸引了美国之外的大量来自欧洲、亚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将在美国经济掩盖下的"次贷风险",隐埋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第三,次贷产品过度证券化。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许多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为了让MBS容易出售,投资银行还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以中间级MBS为基础发行抵押债务债券(CDO),经过层层包装,向社会出售,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同时,监管部门对这类由高风险基础产品派生出的"衍生品"也缺乏监管力度,使得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随着货币政策逆转,出现偿贷危机时,房贷证券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大量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银行纷纷陷入经营困境。三、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各个金融市场,并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一,从最直接效果看,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是此次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在欧、美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诸多的银行、投资基金直接或者间接购买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当危机来临时,巨额损失不可避免,大量的投资银行、投资基金、金融公司先后倒闭或者被收购。当这些金融机构要么倒闭要么陷入财务危机时,必将加大金融市场的系统型风险,抑制其在经济发展中所应发挥的融通资金、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同时,此次危机也加大了许多新兴金融市场的风险,对这些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产生消极影响。由于这些新兴市场多是在借鉴和参考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对这样一场起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时,将给这些新兴市场带来巨大的联动效应,使其金融体系显得更加脆弱。第二,从间接效果看,此次危机给世界金融发展带来的决不仅仅是几千亿的巨额损失,甚至导致金融发展道路面临新的选择。华尔街一直作为"金融自由化"的典范在全球推广,诸多国家和地区也一直尝试在本土金融体系中引入华尔街模式。其中,在金融创新刺激下所带来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全球的纷纷仿效就是一个明证。此次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自由化问题,资产过度证券化问题,以及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如何防范金融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如何平衡自由化与监管的关系,将值得深入研究。第三,此次金融危机也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并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滞胀"。在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间,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全球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市场流动性骤然降低。为应对信贷紧缩,世界许多国家的货币当局均采取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降息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缓解危机,但却可能进一步助长通货膨胀。随着危机的扩大,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必然有所减缓,甚至出现局部衰退,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出现"滞胀"的局面。第四,美国贸易进口额将会出现萎缩并波及他国和地区。美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产品进口市场,一旦其经济陷入困境,必然会降低其进口需求,导致美国进口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这一状况将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减缓,尤其是那些依靠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内就业水平的国家与地区。同时,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美元不断贬值的现实将不可避免,这将会降低那些以美元作为主要外汇储备的国家的财富水平,使其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四、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将因此次危机带来诸多的影响。第一,危机对中国出口将造成巨大的直接影响。一方面,由于美元贬值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内缺乏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价格效应必然会给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伙伴,在危机爆发后,由于其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其进口需求明显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减缓。这一影响自2007年以来已经显现。自2007年2月以来,中美贸易同比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其中,对美出口自2007月10月开始出现了同比增长速度低于进口的变化。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我们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累计会对中国20%-30%的出口产生影响。第二,危机带来的美元贬值会严重损害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的价值及其实际购买力。自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为了缓解国内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和转嫁自身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加速了美元贬值的进程。从2005年7月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至2008年10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11:1升值到了6.84:1。由于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大量存在,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截至2008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了1.9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此次危机的到来,一方面使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迅速贬值,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大量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因美元持续贬值而逐渐降低。第三,危机改变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加剧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随着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不断上升,加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美元持续贬值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不仅加大了对投机性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第四,此次危机在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机遇。一方面,在危机中我国政府可以真正审视一些行业的竞争力与潜力,促进国内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同时,也将积累应对危机的经验,锻炼和培养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的行业和企业;另一方面,在此次危机中,欧美金融市场遭受重创,这一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某些门槛和壁垒,通过收购、合并和注资等手段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投资,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同时,美元的持续贬值以及人民币升值,也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大众日报》2008-11-9)

上一条:对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几点认识 下一条: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2008.10)

关闭

本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无任何商业目的。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86-531-88364625 传真:86-531-88571371 电子邮箱:econ@sdu.edu.cn